艺评成都|袁昊:在承继中蓬勃发展——新世纪四川长篇小说的三股创作潮流 -尊龙凯时app
编者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是一座拥有45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平原物产丰饶,文化底蕴深厚,有“自古文人皆入蜀”之美称。
迈步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文艺评论工作者更应有新作为新担当。当前,在新思想指引下,成都市正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为进一步提升“成都造”文艺精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更好服务四川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市文联聚焦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文艺出精品、出人才、出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巴蜀文明、弘扬天府文化,与中国艺术报社创办了“艺评成都”专栏。
近日,“艺评成都”栏目刊发了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袁昊撰写的《在承继中蓬勃发展:新世纪四川长篇小说的三股创作潮流》。
▲“艺评成都”评论文章在《中国艺术报》刊发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接下来,“艺评成都”将持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的文艺评论文章,让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中持续发挥作用。让我们共同关注成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全文如下:
在承继中蓬勃发展:新世纪四川长篇小说的三股创作潮流
袁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四川长篇小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名家辈出,从现代文学大家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周文、陈铨、阳翰笙、王余杞,到当代文学著名作家马识途、周克芹、王火、柳建伟、阿来。他们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四川长篇小说的丰硕成就,形成了四川长篇小说的优良传统。对四川本土现实社会的持续关注与书写,深厚坚卓的现实主义精神,感佩人心的人道主义情怀,反思历史的时代意识,独树一帜的艺术个性,是四川长篇小说传统的具体体现。新世纪以来,四川长篇小说承继和光大这一传统,同时又有新的开拓,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三股创作潮流。
第一股潮流,中流砥柱的乡土小说。新世纪四川长篇小说在继承由李劼人、沙汀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以艾芜开创的抒情传统之外,创作观念和写作技法都有了新的拓展。贺享雍10卷本《乡村志》书写四川乡村40年来的历史变迁,“为时代立传,为乡村写志,替农民发言”,是新世纪四川乡土小说的“巨型文本”。罗伟章的《我们的成长》《饥饿百年》《谁在敲门》《声音史》把世情小说笔法融入到现实主义之中,在凸显客观真实之外,使新乡土具有一种诗性流动的审美感和沉痛压抑的批判性。马平的《草房山》把梦幻与现实融合一体,突破了乡土书写的写实模式。颜歌的《我们家》将世俗、欢乐、轻喜剧融进乡土书写之中,是四川乡土小说的新变。凸凹的《甑子场》以“非虚构”来写四川乡土,显示了四川乡土小说新变的可能。
第二股潮流,异军突起的都市小说。乡土小说始终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主流,而都市小说发展不够充分。新世纪以来,有不少作家开始专注于都市书写,都市小说异军突起,显示出不俗的实力。何大草的《我的左脸》《刀子和刀子》《阁楼上的青春》《忧伤的乳房》集中书写都市青少年成长,成长与城市、记忆与现实相互交织,整体性呈现了成都城市社会历史情态,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时代的成都城市样貌得到了较为完整的文学呈现。成都城市的文学形象在何大草这里得以重塑,他是继李劼人之后又一位书写成都的重要作家。骆平的《红城》《绿扉》《蓝桥》以及《野芙蓉》《半糖时刻》系列,书写成都狮子山的大学校园,书写校园中的师生以及他们所遇到的教育问题、人生问题、社会问题,以写校园来写城市和时代,是四川都市小说的新路径,也是新世纪中国校园文学的典型代表。何小竹的《女巫制造者》关注新型都市女性,每一个女性都又有着似幻似真的感人故事,在李劼人《死水微澜》中“邓幺姑”之外新增现代成都女性特质,被认为是一部具有《聊斋志异》风格的现代“成年人童话”。洁尘的《酒红冰蓝》《中毒》《锦瑟无端》书写当代都市恋情,在高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都市人的社会伦理及婚恋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书写并探寻都市与人性之间复杂的关系成了洁尘系列都市小说的特色。
第三股潮流,双葩齐放的藏地小说与凉山叙事。新世纪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迅猛,其中藏地小说和凉山叙事最为突出。阿来一如既往地坚持藏地书写,小说《空山》《云中记》在乡土书写之外,把民族性、现代性与时代性予以整体性观照与思考,思运深沉、笔力雄厚,是藏地书写的代表性作品。达真的《康巴》、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亮炯·郎萨的《布隆德誓言》、尹向东的《风马》,对藏地历史及风俗民情书写,引进新的美学维度,扩大了藏地书写领域。相对于藏地书写的成熟与多样,凉山叙事起步较晚,却能奋起直追,新作不断——罗伟章的《凉山叙事》,阿克鸠射、胡正荣的《逐梦彝乡》,冯良的《西南边》《翻过瓦吉姆梁子》,英布草心的《归山图》,税清静的《大瓦山》等,持续性地书写凉山。他们在书写中秉持“边地不边缘”“民族共性大于异质性”的理念,对凉山崭新的变化予以真实且有力的展现。
新世纪四川长篇小说在承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名家名作不断涌现。同时新世纪四川长篇小说也在反思与提高,在强化四川地域书写的同时,并没有减少对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感触与表达,始终关注人性与命运的共通性,在差异性中建构普遍的审美能力,展现局部与主体、特殊与普遍的内在审美关系。新世纪四川长篇小说持续发展,文学川军高歌猛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四川长篇小说及四川文学必将贡献可期的力量。
作者简介
袁昊,四川广元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二级学科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城市文学与文化、鲁迅研究、茅盾研究等。曾在《学术月刊》《中山大学学报》《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晚清民国时期成都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