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元勋:隐姓埋名铸“两弹” -尊龙凯时app
秦元勋在工作中。
秦元勋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的大功臣。在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成果奖中,秦元勋与邓稼先、周光召等9人并列。这样的民族脊梁,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哈佛里的“娃娃博士”
1923年2月13日,秦元勋出生在贵州省省会——贵阳一个商贾之家。
自幼聪明过人、记忆力非凡的秦元勋,听哥哥姐姐们念书文,只要跟着念上几遍,就能全文照背,被当地人誉为“神童”。
1937年夏,秦元勋考上了上海中学高中部。然而,他还来不及进上海中学,日军的铁蹄就已入侵上海。秦元勋只得凭上海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贵阳高中。连续两个学期,他都因考试总分第一而免交学费。此时,国立中央大学实验中学由南京迁来贵阳,秦元勋即报考国立中央大学实验中学,被录取为二年级下学期的插班生。
在国立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度过了勤奋的一个学期,秦元勋不仅成绩优良,连高三的全部课程也自学完毕。下一步怎么办呢?老师告诉他:“现在是战争时期,大学招生允许同等学力、没有文凭的人报考。只要考试取得的成绩,能排列在被录取人数的前一半,就可以被录取。你成绩不错,不用犹豫,去报考大学吧!”
秦元勋因此报考了由杭州迁来贵州的浙江大学。放榜后,秦元勋以浙大数学系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数学系的苏步青老师很喜欢秦元勋,称他为“小孩儿”。1999年,秦元勋寄赠一张“全家福”给恩师苏步青先生,上书:“小孩儿,小孩儿的小孩儿,小孩儿的小孩儿的小孩儿拜望苏老祖爷爷。”师生情谊,溢于言表。
秦元勋在数学上的天赋得到了竺可桢校长的赏识和高度评价。竺校长在日记中记载:“秦为贵阳人,本届毕业生中平均成绩最高之一,其人体格亦佳,而性温厚,洵难得之人才也。”
1943年,秦元勋以优异的成绩从浙大毕业,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苏步青教授留秦元勋在浙江大学继续读研究生,秦元勋却希望参加国家的留学生考试。他一鼓作气考了个当年全国留学生数学类第一名,顺利进入了哈佛大学数学系学习。
在哈佛,秦元勋主攻主科数学(侧重拓扑学),副科物理(侧重理论物理),还利用暑假进修其他科目。1947年,秦元勋获得哈佛的哲学博士学位。取得两个学位,秦元勋仅花了5个学期,成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他的这种速度,在哈佛校史上也是创纪录的。由于24岁的秦元勋个头矮小,又长了一张娃娃脸,被称为“娃娃博士”。
秦元勋在哈佛学习期间,还广泛接触一流学者;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有名的数学家伯克霍夫手下当过助教。导师邀请秦元勋参加他领导的研发,只需在申请表格上签字就可以得到正式工作。但当年,美政府要求申请在要害部门工作的人宣誓保证:“若美国与另一国(包括中国)交战时,要效忠于美国。”与此同时,周恩来派人游说中国留美学生回国建设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秦元勋得知这一大好消息后,谢绝了伯克霍夫先生留他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工作的好意,决定回国。
1948年,秦元勋回到故乡贵阳,与妻子冯敏在贵阳结婚。婚后,秦元勋与冯敏双双被派到香港工作。1949年元旦,香港新华通讯社发出邀请函,请秦元勋作为港九区代表之一到解放区去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筹备会,秦元勋来到北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秦元勋和一批知名科学家被安排站在靠天安门南边观礼台的第一排。当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七死余生”回到祖国的秦元勋早已泪流满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元勋夫妻脱下西装、旗袍,穿上第二野战军的灰棉军装,背上简单的行李,跟随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部长楚图南进入重庆,过着每月2元钱零用的全供给制生活。
1952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首任所长是华罗庚。因为“常微分方程”这一大领域缺少一个领军挂帅人物,在广泛网罗人才的过程中,华罗庚慧眼识珠,看中了刚满30岁的秦元勋。1954年1月,秦元勋调入数学所任副研究员,成为当时最年轻有为的专家之一。1959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10月1日再次登上了国庆观礼台。
隐姓埋名研制“两弹”
研制原子弹,是增强国防实力提高民族威望的伟大事业。秦元勋又一次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不问西东,踏上了新征途。
从此,秦元勋隐姓埋名,在公开场合“失踪”了。他去了哪里?去干什么?连他妻子冯敏都不能说,谁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与研究,直到1964年10月16日,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3年4月2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从事原子弹研制的专家们,陪同接见的还有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被接见的有邓稼先、黄祖洽、秦元勋、李德元、孙和生、郑绍唐、徐锡申、苏肇冰等人。
1963年8月,二机部部长刘杰赴青海221厂基地视察,决定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名为“596”。因为1959年6月20日,是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给中国的日子。取名“596”意在以此激励全体职工,坚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造出原子弹。第一颗原子弹又称“争气弹”。
为了争这口气,秦元勋夜以继日,潜心研究,不但给出原子弹威力计算的粗估公式,而且还对原子弹威力计算误差做出整体估计。继原子弹之后,秦元勋还给出加强型装置的粗估公式,对氢弹威力计算的误差做出整体估计。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中炸起一声巨响,一道比千万个太阳还亮的闪光过后,一个通红的火球腾地而起,扑向蓝天,地面卷起一个粗大的尘柱,紧紧地追赶着火球,戈壁滩上冉冉升起翻滚飞腾的蘑菇云。这是永远值得中国人民骄傲的日子,新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震撼了全世界!
1966年是氢弹原理试验年。为了确保1967年时氢弹能赶在法国之前炸响,秦元勋被任命为专门负责抓数学、计算、计算机的副主任。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西北大漠上空出现一颗“人造太阳”,一道强烈的闪光后,一声巨响,一个巨大的火球托起一朵硕大的蘑菇云。这一奇特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秦元勋立即向聂荣臻元帅报喜,报告成功爆炸的消息。聂帅即刻叫一位参谋拿出一张预先写好的电报稿,向中央报告氢弹爆炸成功的好消息,秦元勋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刻苦钻研后取得的又一个重大成就,我国因此提前一年多实现了毛泽东和中央专委提出的“在1968年爆炸一颗氢弹”的要求。我国首次氢弹爆炸试验,赶在了法国之前,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代表中国核技术已进入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
1967年12月31日,全体参战人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首长的接见,秦元勋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一员。
秦元勋因负责我国首颗原子弹“596”、首颗氢弹“639”的威力计算任务,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个人重大成果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一项集体成果奖,秦元勋是尊龙凯时app的荣誉证书上9名代表之一。
1984年10月16日,庆祝“我国首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大会为秦元勋颁发了“核事业开拓者”尊龙凯时app的荣誉证书。
庆祝大会会场设在新影礼堂,秦元勋在庆祝大会主席台上就座,发言时当场朗诵他新作的一首诗:“三家定约莫斯科,世界无奈原子何。七亿神州翘首盼,试验何日奏凯歌。百战将军穿戈壁,七旬元帅临楼兰。万众齐心核子裂,中华火球照人寰。”
(摘编自《文史天地》2021年第8期 李祥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