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app-凯时尊龙
尊龙凯时app-凯时尊龙 > 作品展示 > 蒋蓝文学作品

蒋蓝文学作品 -尊龙凯时app

类别:作品列表更新时间:2022-07-26
作品相关介绍

蒋蓝.jpg

蒋蓝,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特聘教授。已出版《成都传》《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和《蒋蓝作品系列五卷》等三十多部作品。获得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等。

自唐中叶开始,大圣慈寺香火鼎盛、僧侣众多。晚唐诗人张宾曾在大慈寺借景抒情题过一首颇有名气的诗《夏日题老将林亭》:“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骤落花。井放辘轳闲浸酒,花开鹦鹉报煎茶。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寒沙。”勾勒出墙头细草、水面落花以及浸酒、煎茶等生活画面,足见当时大慈寺的闲情怡趣及风光美景。

明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描述说,到宋明时期,大慈寺香火仍然还非常旺盛,附近街区也相当繁华,遇有庙会、节日更是分外热闹。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寺前形成季节性市场,如夜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七宝市虽然来自佛教,但在成都应与后蜀帝王孟昶有关)等。白天的市场延续到晚上,也照样人头攒动。成都夜市的习俗,一直沿袭到近现代。

关于大慈寺的遗闻车载斗量,这里讲一个真实故事——

风送

风送花香。风送初凉。风送落叶。风,也可以送来阵阵鹤唳。

风送幽魂。风,也可以送来抓不住的爱情。

前蜀时期的成都大圣慈寺,银杏崛立。儒者侯继图,出身书香门第,仰天俯地,却是稀松平庸。中秋节这天,侯继图独游大慈寺,欲赋新辞强说愁,挺身于大慈寺高楼凭栏观景。一阵风起,送来一片巴掌大的木叶,飘到了他的脚下。叶上有诗:“拭翠敛蛾眉,为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此字为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意。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大圣慈寺大小96院,雪景楼是观赏季节里的登临远眺之地。说不定侯继图就是在此酒酣耳热,目迷五色。

银杏叶小,梧桐叶脆,桑叶太弱,桤木叶不着墨。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之子段成式在成都生活过,其《酉阳杂俎》“广动植物之三”中有记载说,“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说不定,题诗的“木叶”即是此物。题诗有点长,情丝比叶脉更清晰。字体清秀,寓意浓厚。

历史上的幽怨之诗,一般是顺着宫墙御河而漂,那才是怨女们发表情诗的主要渠道,民间的浩渺野水不易负载这样的猩红之物。流水有情与无情,全在拾取之人的命定。

侯继图十分珍爱,把树叶带回家珍藏。

五六年之后,侯继图与成都一大家闺秀任氏结为夫妻。任氏容貌娇好,且通诗文。侯继图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常有罩不住的慌乱。一次,任氏偶然发现了侯继图收藏的那片桐叶题诗,万分惊讶,这正是她几年前游大慈寺所题,随手放飞。落叶因为文字的加持而骤然抬升,风送渺冥,等于目送飞鸿。

任氏问侯继图,这片桐叶怎会在此?侯继图承认,风送。他并不知道眼前的妻子就是这片桐叶的题诗人。自此,任氏对侯继图倾心相待。侯继图也一路青云,后来官至尚书,深得王建赏识。

蜀地写作人频频引用此典,均说出自宋代《玉溪论事》。可是我查不到这本书。查《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之定数十五,收录“侯继图”条,出处为五代时蜀国佚名者(有人认为作者是前蜀的金利用)之作《玉溪编事》。后来徐渭采用这个故事编为《四声猿》里的《女状元》杂剧,遂广为人知。

“红叶题诗”历来是国粹。唐朝诗人孟启《本事诗》里早有大同小异的记载。但最早应该出自唐僖宗时江苏吴县人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可见,这则本事应为诗人孟启根据《云溪友议》改编而来。至于宋代《玉溪论事》是否是根据此的再创作,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既然落红不是无情物,作者能够把木叶从水里提到风中,予以隔空传送,这个想象自然是蜀地的想象,水平不低。

蒲含中先生曾经为大慈寺撰写一联,把侯继图的故事写入其中:

三藏建法筵,饱飱高僧满座;

侯生蒙佛泽,结缘黄叶飘诗。

十几年前,我经常在大慈寺喝茶,那里有一个名气颇大的茶馆,木桌竹椅,揭盖青花盖碗一吹,耳畔万千嘈杂,一干二净。望着飘落的银杏叶,有一片刚巧在盖碗上停驻,欲飞又止。我想,那个叫侯继图的人,应该得到了司马相如的真传。

玉琴爪

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春,苏轼与苏辙跟随父亲进京应试,路过成都,兄弟俩第二次游历了大慈寺。这距离他们第一次游历大慈寺结识宝月大师惟简,仅仅过了一年。这次的时间要从容一些,他们主要是观赏壁画,特别是对极乐院里著名的佛画家卢楞伽的画作尤为关注,赞不绝口,称之是“精妙冠世”。其实苏轼是书画收藏家,家筑“宝绘堂”,广藏晋唐以来法书名画,并为之作《宝绘堂记》,其留意绘画,大约在很年轻时便已开始了。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载:“‘至和丙申春季二十八日,眉阳苏轼与弟苏辙来观卢楞伽笔迹。’东坡二十五字,在成都东门大慈寺。丙申是至和三年,是年九月改元嘉佑矣。是时坡公年廿一岁,子由年十八。海内苏氏石刻,莫先于此。”可见,苏轼正是对所收藏的古人书画的潜心钻研,其书画日益精进,终成大家。而苏轼终其一生都在积极地收集、珍藏、借出和获赠书画作品。

除了卢楞伽的佛画, 绘制大慈寺的壁画的还有李洪度。

这里恰有一个绘画的传奇故事,只是主人翁就没有侯继图那样的好运了。

《益州名画录》记载,元和(806―820年)年间,相国武元衡尝请著名画师、成都人李洪度在大圣慈寺绘制帝释、梵王两堵,笙竽吹鼓,天人姿态,笔踪妍丽。于是观者如堵,当时人赞之称“妙手”。

那么,秒到毫巅的李洪度所画之像,呼之欲出,让人惊叹不已!何以证明?

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四“勾生条”记载了一桩逸闻:某年中元节,成都的勾公子约两位友人同游大慈寺。三人精通音律,走到维摩堂中画师李洪度的画前,从画中乐女的手势上,他们一致推断所奏的乐曲,应该是“霓裳羽衣曲第二叠头第一拍”。这,简直不得了啊!

勾公子特别投入,反复端详,为画中乐女栩栩如生的造像所沉醉,他不禁开玩笑地说:“我的确不爱音乐,但只愿能够娶到像这样的美女为妻。”一边说一边还动手,他掐下墙面美女脖子上的一小粒土,把玩不已。他甚至来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干脆把这一粒满是颜料的颗粒,吞咽进肚。

于是各自尽兴而返。当晚,勾公子顺利入梦。很快就梦到在维摩堂画作里的那个玉女,她“明丽绝代,光彩溢目”,“引生於牕下狎昵”,两人相见彼此心心相悦……此后,勾公子每夜就会在梦中与该女子约会……而且无论勾公子到哪里,玉女总会夤夜而来,甚至在寺宇中缱绻。这一记载,也可看出成都唐宋之际的风化。

大约过了一个月,勾公子的舅舅觉得他与往常有异,怀疑勾公子被“妖精”缠住了,最终通过勾公子的父母,予以说服教育,晓以大义。面带羞怯的勾公子决定洗心革面,于是同意服符药并找道人作法来驱妖。

该夜,女子飘然而至,对勾公子很感伤地说:“我本来是天神‘帝释’身边的侍女,被你曾许下娶我作妻子的话所感动,为此经天神同意,来到这里,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可是你现在却怀疑我。看来我得走了,你也不必服什么药……以后我会永远记住你,也请你多珍重,从此永别。”

她一边说一边取下衣带上的装饰物:那是一对玉琴爪,交给勾公子。勾公子捧着暗香浮动的玉琴瓜无言以答,傻了半晌,两人相对流泪……

自此芳踪一逝,勾公子相思成病,日渐消瘦,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

黄休复在文中特别提及,勾公子的家人将天女的玉琴爪一直保存到王小波、李顺起义之时,因战乱才丢失。而大慈寺壁画中乐女脖子上的指甲痕,在宋代仍然尚存。

这些人、神相恋的逸闻,自古不绝如缕。从这一记载来分析,既然有实物可证,有人认为勾公子是与成都民间少女产生的恋情,可能是因为最终未能结合在一起,才引发了后人的感慨,而将成都少女附会成了天上的仙女,并流传成了四川版本的“天仙配”。哎,在自古多情的蜀地,不但有望帝杜宇泣血、开明武担芳魂、相如琴挑文君的演绎……民间也不乏美女谢豹、公子玉琴爪的传奇……

大慈寺的“盆草”

唐宋以来,大慈寺周围就是成都最大的集市,比如闻名遐迩的药市,大慈寺也成为了成都最大的文化场所。历史记载,大慈寺一带每月都要办集市。更重要的是还有夜市。有人说到成都的庙会,最早的庙会自然是大慈寺庙会。

大慈寺更少不了举行佛教节日,如浴佛节、放生会、盂兰盆会、观音会等等,其中以盂兰盆会和观音会最为热闹而隆重。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四“勾生条”提及人们中元节游大慈寺,这本来就是成都的一大民俗。而成都的中元节之所以隆重,还在于据张唐英《蜀·梼杌》第二卷《前蜀后主》及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三七《前蜀后主纪》所载指出:“中元节乃王建之子王衍之生日”,由此我判断,鉴于恰逢前蜀后主的生日,虽然他仅仅在位7年,但毕竟赋予了成都中元节以别样的色彩。

盂兰盆会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举行。“盂兰盆”系梵文的译音,意为“解救倒悬”。也就是通过念经来解除人们苦难。从南朝梁武帝时起,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当天,各大寺庙便念《血盆经》等经文,以超度亡魂。清代之时,四川官署还集资请僧道念经,超度狱中的犯人。民间的善男信女积极参加这一佛教节日,还要请僧人赴家中诵经,为死亡的亲人超度苦难。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七月十八日,大慈寺散盂兰盆,宴于寺中的方餐厅。宴席一过,就在华严阁下散盆。人头攒动,香火鼎盛。

这涉及“盆草”。

黄休复《茅亭客话》也提及“蜀人每中元节,多用盆盎生五穀,俗谓之‘盆草’,盛以供佛。初至时,介意禁触,谓当有雷护之。既中元节后,即弃之粪壤。”可见在宋代开始,用盆钵栽种五谷类供养神佛,并称之为盆草。出现于宋代的盆养石营浦类也属于盆草一类。盆草是为了表现山野草木景观,在盆盅中艺术地种植各种花草、竹子等小木类的盆栽。该类盆栽山野草,在日本又称“下草”。

成都平原上民间烧纸,从七月初十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五,以七月十二日烧纸的人为最多。但为啥成都的中元节在七月十二日呢?

老成都口口相传,以前川西坝子烧袱纸也是在七月十五的,到了明朝末年,张献忠占据四川后,战乱让天府之国赤地千里……清政府推行“湖广填四川”,此后四川居民绝大多数为外来移民。考虑到故亲先祖庐墓都在湖广或它省,来往路途遥远,如果十五当天烧纸祭祖,怕不能在晚上十二点的地府关门前“赶回来”。有人就想到了提前三天烧纸迎接,让祖先“从容方便”,这一做法很快流传开去……川西坝子的中元节的时间,就变成了“七月十二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