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红英文学作品 -尊龙凯时app
钟红英,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小说、散文、散文诗的写作,作品曾多次刊发于《中国散文家》《散文选刊》《青岛文学》《人民文学》《晚霞》《作家摇篮》《洛神》《西南作家》《华夏散文》《资阳文艺》《旅游散文》《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成都日报》《晚霞报》《资阳日报》等报刊杂志。有多篇作品获全国、省、市各类奖,并收入多种文集。
《一次不寻常的旅行》
去武隆看望先生的恩师――著名翻译家杨武能教授,一直是我们计划中的一场旅行。师母去世后,杨老师回到重庆老家,我们与杨老师的见面少了许多。自从2018年11月,我随着先生去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成都亚朵酒店,参加杨老师荣获国家级“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分享会,2019年一起去四川大学听杨老师的讲座,转眼已过去三年。
除了在热爱的文学天地中耕耘,经常参加诸如作协之类的一些文学活动,结交文朋诗友外,我和先生常年清晨在家乡的沱江河中畅游,也结交了一群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泳友,与其中一些喜欢读书的泳友还成了读友。大家一起交流得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泳,一起出去旅行、露营,交流读书心得。他们读先生写的《兴趣与毅力成就梦想》一书,读先生的文学翻译作品,因而非常敬重先生的学识和靠自学成为文学翻译家的经历。他们读了我写杨师母的散文《生如夏花,逝如秋叶》,更了解了我们与杨武能老师的知遇之恩。
先生牵头建了一个“423读友”群,并建议一起去重庆拜谒翻译大家杨武能,来一次文化之旅,大家欣然赞同。为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恩师,先生又给他们推荐了杨武能老师写的传记体散文集《圆梦初记》,读了这本书,大家更多了对翻译大家杨武能的崇拜。正好5月25日在重庆图书馆有一场“译翁书院揭牌典礼暨主题演讲线上直播”,由杨老师主讲《歌德与苏东坡》。大家都纷纷线上报名,认真听了直播。内心对拜见翻译大家杨武能更充满向往和期盼。于是拜见之事由先生联系牵头,旅行计划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6月17日,新华网将在重庆图书馆的“译翁书院”录制杨武能主题“翻译很美,读书很长”的讲课视频,杨老师邀请我们亲临现场。于是6月16日一大早,一行15人驾驶三辆车浩浩荡荡开启了一场极有意义的文化之旅。这群无论春夏秋冬都在沱江河里游泳的游泳人,夏日滚滚洪流练就着他们的勇气,冬日冰冷的河水考验着他们的意志。他们也常常走出去遍游山山水水,横渡黄河,漂流长江,泳渡日月潭,搏击海浪……而结伴专程千里迢迢去参加一场如此专业的文化活动,拜见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还真是第一次。
因为先生的外公是宋师度(《川报》创始人),到了重庆,我们按计划当天上午便去参观了卢作孚纪念馆。下午在重庆图书馆参观“巴蜀译翁文献馆”和“译翁书院”,杨老师早已与图书馆沟通好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和解说。想起七年前,我和先生专程到重庆参加“巴蜀译翁文献馆”隆重的开馆仪式,今天故地重游,再次浏览杨老师那些数十年来精心翻译的各种德国文学名著,好多我们家里都有珍藏并已拜读,以及那些琳琅满目的有关杨老师的珍贵文献,又一次充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再次来到这里,先生成了当然的讲解员。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图书馆,在等待活动开始之前,再次带着崇敬的心情游览了“巴蜀译翁文献馆”和“译翁书院”,读友们围着杨武能翻译著作售书处翻阅,几乎每人都情不自禁地选购了好几本杨老师的译著,《少年维特的烦脑》《格林童话》《浮士德》《茵梦湖》《阴谋与爱情》《魔山》等等。活动快开始之前,其余的人都在“译翁书院”内坐着等待,我们这群读友却候在文献馆杨武能雕像那里,杨老师一到,大家围上去争先恐后地要与杨老师合影。尽管先前在微信上先生已大致向杨老师讲到这些读友,见面了,还是一一向老师作了介绍,杨老师很高兴,快乐地同大家握手合影。
杨老师先是缅怀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然后开始演讲,说是演讲,其实就像是一个智者在同他的崇拜者们随和聊天。我不时起身给我们的读友们拍照,我看到的是一张张认真而单纯的脸庞,或许有些东西他们不能完全听懂,但当杨老师讲到走上翻译之路艰辛细节时,我看到有的读友眼眶里闪着泪光。后来,我们的一位读友上台脱稿朗诵了《圆梦初记》中的一首长诗《五十岁的男人》,这是活动安排的一个节目,读友激情四射的朗诵把整个会场的热情调动了起来,接着杨老师与学生合唱《欢乐颂》,用俄语演唱《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杨武能老师不仅仅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智者,也是一位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老人。
中午与杨老师共进午餐,谈笑风生中更见证了翻译大家的风趣幽默,他又成了和蔼可亲的老人,与大家没了距离。
因为杨老师还有事,要留在重庆。午餐后,我们匆匆告别了杨老师,又驱车前往杨老师的故乡武隆,去朝拜政府特为杨武能教授在仙女山风景区建造的“巴蜀译翁亭”。重庆到武隆160多公里,我和先生是第一次去武隆,有两次机会我们都错过了,第一次是2015年10月参加完“巴蜀译翁文献馆”开馆仪式后,由武隆宣传部、文联组织部分参会者前往杨武能故乡武隆采风,其中不乏德国的华裔记者,翻译家、学者,出版家,艺术家,作家等等,其中也有我和先生的名额,我们很想一同前往,但因为提早已订好了去北京的车票孙女正是那年的12月出生的。2019年10月16日“巴蜀译翁亭”在武隆的揭牌仪式也因有事未能前往。
汽车在去往武隆的高速公路上奔驰,不久便到了高速公路路口,武隆文联的杨冲已在那里等着我们。接着跟随他的车向仙女山风景区蜿蜒驶去,弯弯曲曲,全是上坡,让人的身子不时左右倾斜,不过车窗外翠色欲流,空气清新,还透着一股仙气,着实令人心旷神怡。
车开到天衢山公园门口,已几近黄昏,蒙蒙细雨中,杨冲领着我们沿林木荫翳,曲径通幽的小径步行了一段,一座六角亭出现在眼前,那便是我们慕名已久的“巴蜀译翁亭”。跨过一处水榭,就到了巴蜀译翁亭附属的浮雕屏“巴蜀译翁西游记”跟前,上面画有歌德、席勒人像以及寓意译翁旅欧的图案,坐在左边的背包客便是43岁时游学德国的杨武能教授。来到亭前,看到亭子正面的两根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借着黄昏前的暗光,我仔细辩认,左联:“浮士德格林童话魔山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右联:“翻译家歌德学者作家 一世书不尽的传奇”。亭的右下方,还有一块刻有杨武能翻译事迹的斜平面石刻。面对这里的一切,你的内心绝不可能无动于衷,它们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向你讲述翻译大家杨武能献身翻译的传奇,述说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故事。历史上不乏建造雅亭纪念已故作家名士,那是不足为奇的,但为还健在的翻译家建造一座亭,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见到。而这位“亭主”,正是我们敬重的资深德语翻译家杨武能老师。这是他的故乡重庆和出生地武隆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对著名翻译家杨武能教授为中国翻译界、文学界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的敬意。我想,武隆建造此亭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那就是感谢杨武能教授的翻译成就给家乡带来的声誉,让他的奋斗精神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得以永恒。更利用杨武能这个文化标杆,助推武隆国际旅游的发展。这是一举几得之事,真心佩服武隆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对地区旅游发展的新理念。
因为时间关系,读友们兴奋地在亭子前、石刻前、浮雕屏前抓紧拍照留念,集体的、单人的、三三两两地变化着拍。后来我们还到了不远处杨老师的“译翁山房”合影留念,想多沾点仙女山的仙气和智者的灵气。
第二天,我们穿行于仙女山景区峡谷、天坑、地缝……茫茫林海,清风吹拂,烟雾飘缈,细雨滋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撼了我们的灵魂。我真相信了,仙女山是仙女下凡的地方,我又想起头天与杨老师共进午餐时,我带领同桌的一群女士去给杨老师敬洒,他对着先生说:“人们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站着一个女人,我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一群女人。”引起一片哄堂大笑,接着杨老师又说:“有人问我喜不喜欢看美女,我回答说喜欢,不喜欢就不正常了。”又是一片爽朗的笑声。此刻,我不禁暗笑,杨老师的译翁亭在仙女山,译翁山房在仙女山,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神圣的地方呀,年老的杨老师长时间呆在仙女山,有仙女相伴,灵魂栖息,不亦乐乎。
这些平均年龄近60的男男女女,富有生活情趣,对待生活不潦草、也不妥协。她们平时爱运动,爱锻炼,始终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体态,用充满活力的身体来抵御岁月的侵蚀。而慕名前来膜拜,只因为对翻译大家杨武能的仰望。其中有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文化之旅,深深地被感动了。没有人能逃得过岁月的洗礼,但永远有人无惧岁月,这是杨老师和智者给予我们的启示。
回到家里,最兴奋的还是先生,他说:又一次与恩师近距离的接触,聆听教诲,心中又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